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馬上註冊  |  找回密碼

SAY討論區

查看: 2362|回復: 0

孩子吵架了 智慧的家長少介入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好友
0
帖子
5218
積分
10661
最後登錄
2018-7-30
在線時間
0 小時
發表於 2013-12-27 23:13:09 |顯示全部樓層
  兩個七歲男孩因爭奪一個玩伴而發生打鬥,其中一個吃了虧。家長不服,告到學校,並且在網絡上發帖,遂發展為家長之間的戰鬥。最後,事態雖然平復,但家長和孩子都感到很受傷。
  我沒有就事件本身作出評價,隻是對他們提出了建議。孩子之間的矛盾,家長最好少介入。
  首先,家長介入的作用有限。家長的介入可以解決一兩次具體的矛盾,卻改變不了孩子在群體中的處境。因為偶爾一兩次沖突的結果,並不能改變整個群體等級關系的結構,等級關系是長期形成的,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已經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固的社會關系,每個人都有了相對固定的位置,外力很難去撬動它。不可能父母介入一兩次,就能夠讓群體成員重新排序,以前不受尊敬的突然就受尊敬了,這不可能。更大的可能性是,父母一離開,情況還是照舊,甚至更糟,因為你搬父母來鎮壓,對別的孩子是種示威,很可能讓對立加深。
  譬如,一個在班上總是受欺侮的孩子,並不能因為父母為他出一次氣就把同學震懾住,反而可能引來更惡劣的對待,因為這意味著“不順服”,意味著對抗。但這對抗的力量卻是臨時性的,父母不可能每時每刻和孩子在一起,父母一離開,孩子仍然是弱勢,甚至因為父母的介入加劇了孩子與其他同學的對立,反而讓孩子更難處。
  孩子在群體中處於什麼等級,隻能由他自己決定,旁人是幫不上忙的。有些受老師寵愛的學生會被其他學生攻擊,連近在身邊的老師都保護不了自己的“寵兒”,更何況鞭長莫及的家長。
  其次,矛盾既已產生,傷害也必然已經發生,家長如果非要辯個是非曲直,就等於是把傷口扒開,裡裡外外探個清楚,還要展示給其他人看,讓其他人來評判。且不說評判是否公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再次傷害。
  人生活在社會中,任何人都會遇到人際關系上的問題,遇到了總要找原因,而心理學上的歸因理論認為,絕大多數人都會將失敗的原因歸於別人,將成功的原因歸於自己,這是一種本能,往往連自己都不易察覺。
  正因為把失敗的原因歸於別人,眼光向外,就看不見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向就會出現偏差。而且,由於眼光向外,我們的內心總是在關註別人,就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感受建立在了別人的態度之上,很容易成為別人情緒的受害者。
  大人一旦出面,事情就升級了,因為涉及的利害關系越來越大,自保的本能就會讓雙方偏離事實本身,很難有一種從容的心態和充分的思考,結果陷於情緒化之中,簡單的事情也弄得復雜。
  孩子遇到自己難於處理的事情,家長也不是不能介入,隻是要有一種呵護的心態,不僅對自己的孩子,也對別人的孩子也多一些理解和尊重。最好不要將事情公開化,讓孩子處於矛盾的焦點,左右為難。大家的關註也是一種非常大的壓力,就像夫妻之間發生矛盾,如果非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清楚,讓有錯的一方公開道歉,恐怕最後不是矛盾的解決,而是更多的矛盾被點燃,不可收拾。其實,即使當眾說不清楚,回到家裡,燈一關,很多事情自然就解決了。孩子們也是一樣,說不定家長之間還在糾纏不清時,孩子自己已經忘在腦後,和好如初了。
  其實,在人群當中,我們最需要的是自己內心安定,如果相信自己是對的,就不必懼怕別人反對。如果自己對人友善而有趣,就不怕沒有朋友,任何人的離去都不足為懼。有時候,哪怕我們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仍然會遭遇意外打擊,這時候隻能坦然承受,等待陰霾過去。世界上大多數的矛盾都並非你死我活那樣尖銳,很多時候,一方淡然處之,另一方自然無趣而退。
  有些事情,家長實在不得不介入的,應該主要針對自己的孩子,而且主要在私下進行,在把所有問題都搞清楚之後,和孩子充分溝通,和孩子達成共識,教給他解決的方法,然後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次有益的經驗。
  終歸,孩子會長大,人生的每一步都得他自己去走,我們不可能代替他。所以,孩子的問題最好是讓他自己解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馬上註冊 |

Archiver|手機版|SAY討論區

GMT+8, 2024-3-29 04:25 , Processed in 0.543432 second(s), 7 queries .

Powered by go2tutor.comDiscuz! X2

© 2024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