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  |  找回密碼

SAY討論區

查看: 100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愛孩子 你就千萬別說這12句話 [複製鏈接]

Rank: 6Rank: 6

好友
0
帖子
4569
積分
9109
最後登錄
2018-7-29
在線時間
0 小時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1 07:22: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孩子把父母作為他們的避風港,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有時候您的隨便一句話就有可能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在如今的寶貝計劃教育中,仍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
  打罵孩子的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還會脫口而出:“揍死你!”有時我們發現孩子使我們越來越氣,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他們所有的行為確實促使我們想揍他們。其實,這種挑釁的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真的揍了他們,就中了他們的計策——孩子達到了他們的報復目的。孩子會在內心裡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如果愛孩子,以下這幾句話稱職的爸爸媽媽最好不要說,因為他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
  


    父母不能說的第一句話: “這像是你這麼大的孩子做的事兒嗎!”
  當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或者一個4歲的孩子拒絕在公共汽車上老老實實地坐著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在做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 的事兒。當然,如果孩子表現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體,父母會十分滿意和高興,但當你要求他“合理”時,你實際上是在沒有弄清楚為什麼他會出現這樣“不合 理”的行為的原因之前,就說出了這樣帶有責備性質的話。
  這時,你真正關心的,其實是孩子帶給你的影響(讓你尷尬或者難堪)。真正地去關心他的感受,理解他 並給他以足夠的體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為覺得呆在這裡很煩悶?或者他餓了?
  父母不能說的第二句話: “你真是個沒用的孩子!”
  和孩子開玩笑,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開發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諸如“你又忘記了擰緊瓶蓋,你是不是沒腦子啊!”這樣的“玩笑”,卻很可能讓孩子感到受 傷或者氣餒。盡管有些父母想,這樣嘲笑一下孩子,也許會對他將來承受更多人際關系的復雜會有幫助——他會因為有過這樣的“訓練”而變得“堅強”!
  這是錯誤的。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務是愛他、支持他、幫助他、教導他,而不是應該把這種裝腔作勢的“挫折訓練”隱藏在“玩笑”裡。如果心裡並不是真心覺得他很蠢 很沒用,那就請你不要那麼說。

  父母不能說的第三句話:“再不聽話打你了!”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隻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揍死你”這一類空洞的話,隻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因為當他/她說這句話時,表明他/她再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了。
  


    父母不能說的第四句話:“你真笨!”
  其實,“笨”是人為規定的概念,是同別人比出來的結果。別人都會走路了,而你還不會走,那是你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而你還不會說,那是你笨嘴拙舌。為什麼別的同學考試全對,而你總是做錯題?因為你“笨”!
  有時孩子什麼事情沒做好,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啊!”或者“你是木頭人嗎?”
  每當這類瞧不起孩子的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每個人都有一個“要害區”,這個區域一旦受到表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為母親,你可能比誰都了解對於你的孩子來說什麼是重要的──可能是音樂、體育或某一課程,如果你不了解,問一問沒什麼不對。
  其次,由於孩子們一時間內隻能吸收那麼多的表揚,因此小量而頻繁地給予一些表揚。一分鐘一百次鼓勵勝過一次作一百分鐘的表揚。
  父母不能說的第五句話:“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裡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系產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

  父母不能說的第六句話:“媽媽求求你了。”
  最怕出現這樣一種局面: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軟硬不吃。父母恐怕就隻好說:“媽媽求你了!”這句話不能說!因為說了這句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孩子會從內心裡更加蔑視你。紀律約束的基礎就土崩瓦解了!其實,從本性上講孩子他們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
  孩子的好行為產生於他們自己的意願。孩子隻有在自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上。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導和指導。
  


    父母不能說的第七句話:“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某孩子一樣啊!”
  這種把孩子與別人比較的方式,最直接能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孩子自己覺得像個二等公民,同時加劇他與其他人的對立情緒。也許父母是想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能 更聽話或者更努力地學習,但它除了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說他不行,他就會越覺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正 視孩子的弱點。所以,比較明智的辦法是寬容地接受孩子的長處和不足,然後鼓勵他向一個最適合他的方向快樂地成長
  父母不能說的第八句話:“別跑!你會摔跟頭的!”
  也許父母自己認為自己的關心和提醒簡直是無微不至了,可你的這種警示其實在告訴他“我已經遇見了你會摔跟頭的”——這會讓孩子覺得很沮喪,他越努力(想 做得更好)越會遭遇失敗(“跑了就會摔跟頭”)!其實你可以叮囑他“把鞋帶系好了再出去玩兒”,這時你談論的是他的鞋子,是裝備的準備,而不是孩子的“無 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發生什麼事情,孩子往往越會忽視你的提醒,因為他覺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父母不能說的第九句話:“我隻是逗你玩兒。”
  你或許認為,跟孩子開個玩笑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還可以培養他的幽默感。可是你想過沒有,當你對孩子說:“如果你再不認真聽媽媽說的話,下回我就用膠水把你的耳朵粘起來。”你想過嗎,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會這麼做。
  作為父母,你的責任是愛並且幫助你的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實際是侮辱的話來讓自己表現得那麼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話你不是認真的,最好別說。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句話:“哪個乖就愛哪個。”
  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這樣說,就能把孩子馴服得服服帖帖。“誰乖就愛睡”反而會向孩子灌輸“愛是有條件”的錯誤觀念。父母讓孩子覺得,隻要表現好些、行為乖些,父母才會愛你一些。長輩這樣的心態,會在不知不覺間加劇孩子們的競爭,為了爭取長輩的愛,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種方法來取悅長輩。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會認為長輩的愛不可靠,愈加自卑。
  長此以往,孩子會為了討好長輩和爭取他們的愛而努力,令孩子怯於表現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應以真誠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帶著面具,活在無形的壓力之下。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一句話:“我剛才是怎麼跟你說的?”
  這樣的問題,你當然知道答案。所以,這種帶著一點點嘲諷口氣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指責。如果你真的想因為孩子沒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責他,倒不如明白地說:“我很不高興,因為我都跟你說過三次了。但我再告訴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裡去。”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二句話:“你怎麼越大越……”
  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而哭泣,那是因為他隻有六歲;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總是無法在汽車座椅裡保持安靜,那是因為他隻有四歲。雖然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表現得更成熟聽話一些,但事情是:孩子們總要經歷那些固執,淘氣,自我中心,多動等行為的年歲,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記這個事實,因為孩子們這些“不乖”的行為總是令他們惱火。可是,當你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你所表達的隻是空洞的責備,而忽略了孩子會這樣做的原因。所以,建議家長要多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責備他的時候,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來開頭:“你看上去非常生氣。”或者“我知道你不高興,但這樣的事情總是難免要發生的。”
  
  父母不能說的第三句話:“再不聽話打你了!”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隻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揍死你”這一類空洞的話,隻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因為當他/她說這句話時,表明他/她再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了。
  


    父母不能說的第四句話:“你真笨!”
  其實,“笨”是人為規定的概念,是同別人比出來的結果。別人都會走路了,而你還不會走,那是你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而你還不會說,那是你笨嘴拙舌。為什麼別的同學考試全對,而你總是做錯題?因為你“笨”!
  有時孩子什麼事情沒做好,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啊!”或者“你是木頭人嗎?”
  每當這類瞧不起孩子的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每個人都有一個“要害區”,這個區域一旦受到表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為母親,你可能比誰都了解對於你的孩子來說什麼是重要的──可能是音樂、體育或某一課程,如果你不了解,問一問沒什麼不對。
  其次,由於孩子們一時間內隻能吸收那麼多的表揚,因此小量而頻繁地給予一些表揚。一分鐘一百次鼓勵勝過一次作一百分鐘的表揚。
  父母不能說的第五句話:“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裡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系產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

  父母不能說的第六句話:“媽媽求求你了。”
  最怕出現這樣一種局面: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軟硬不吃。父母恐怕就隻好說:“媽媽求你了!”這句話不能說!因為說了這句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孩子會從內心裡更加蔑視你。紀律約束的基礎就土崩瓦解了!其實,從本性上講孩子他們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
  孩子的好行為產生於他們自己的意願。孩子隻有在自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上。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導和指導。
  


    父母不能說的第七句話:“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某孩子一樣啊!”
  這種把孩子與別人比較的方式,最直接能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孩子自己覺得像個二等公民,同時加劇他與其他人的對立情緒。也許父母是想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能 更聽話或者更努力地學習,但它除了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說他不行,他就會越覺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正 視孩子的弱點。所以,比較明智的辦法是寬容地接受孩子的長處和不足,然後鼓勵他向一個最適合他的方向快樂地成長
  父母不能說的第八句話:“別跑!你會摔跟頭的!”
  也許父母自己認為自己的關心和提醒簡直是無微不至了,可你的這種警示其實在告訴他“我已經遇見了你會摔跟頭的”——這會讓孩子覺得很沮喪,他越努力(想 做得更好)越會遭遇失敗(“跑了就會摔跟頭”)!其實你可以叮囑他“把鞋帶系好了再出去玩兒”,這時你談論的是他的鞋子,是裝備的準備,而不是孩子的“無 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發生什麼事情,孩子往往越會忽視你的提醒,因為他覺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父母不能說的第九句話:“我隻是逗你玩兒。”
  你或許認為,跟孩子開個玩笑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還可以培養他的幽默感。可是你想過沒有,當你對孩子說:“如果你再不認真聽媽媽說的話,下回我就用膠水把你的耳朵粘起來。”你想過嗎,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會這麼做。
  作為父母,你的責任是愛並且幫助你的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實際是侮辱的話來讓自己表現得那麼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話你不是認真的,最好別說。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句話:“哪個乖就愛哪個。”
  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這樣說,就能把孩子馴服得服服帖帖。“誰乖就愛睡”反而會向孩子灌輸“愛是有條件”的錯誤觀念。父母讓孩子覺得,隻要表現好些、行為乖些,父母才會愛你一些。長輩這樣的心態,會在不知不覺間加劇孩子們的競爭,為了爭取長輩的愛,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種方法來取悅長輩。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會認為長輩的愛不可靠,愈加自卑。
  長此以往,孩子會為了討好長輩和爭取他們的愛而努力,令孩子怯於表現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應以真誠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帶著面具,活在無形的壓力之下。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一句話:“我剛才是怎麼跟你說的?”
  這樣的問題,你當然知道答案。所以,這種帶著一點點嘲諷口氣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指責。如果你真的想因為孩子沒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責他,倒不如明白地說:“我很不高興,因為我都跟你說過三次了。但我再告訴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裡去。”
  父母不能說的第十二句話:“你怎麼越大越……”
  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而哭泣,那是因為他隻有六歲;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總是無法在汽車座椅裡保持安靜,那是因為他隻有四歲。雖然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表現得更成熟聽話一些,但事情是:孩子們總要經歷那些固執,淘氣,自我中心,多動等行為的年歲,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記這個事實,因為孩子們這些“不乖”的行為總是令他們惱火。可是,當你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你所表達的隻是空洞的責備,而忽略了孩子會這樣做的原因。所以,建議家長要多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責備他的時候,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來開頭:“你看上去非常生氣。”或者“我知道你不高興,但這樣的事情總是難免要發生的。”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讚好讚好0 Unlike!Unlike!0 分享 傳送 邀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馬上註冊 |

Archiver|手機版|SAY討論區

GMT+8, 2024-5-7 20:43 , Processed in 0.611635 second(s), 7 queries .

Powered by go2tutor.comDiscuz! X2

© 2024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

回頂部